基层处理
1.质量要求
施工环境的空气湿度,应在30%—80%之间;施工环境温度,应在5℃—35℃之间。混凝土垫层强度要求为C25;混凝土平整度要求2m靠尺小于 5mm;表面含水率小于8%;表面密实、无起砂、空鼓、裂缝和污渍。
2. 控制措施
1)对混凝土基层进行敲击,观测、对存在有空鼓、破裂及有污染的混凝土基层及时处理:清除素地油漆及涂料斑点;清除素地的水泥疙瘩及其它凸起物;清除素地油污;清除素地的潮湿部分;对原素地的空鼓起壳部分进行填补;对原素地开裂及有缺陷的孔洞进行修补。
2)使用专业测量工具(如靠尺、含水率测定仪等)严格对基层平整度、含水率进行反复检测,对不符合要求处做出记号及时处理。
3)严格按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进行留缝和切缝处理;施工完毕后2—3天内必须及时切缝并嵌缝,以避免裂纹产生,嵌缝可避免切缝处承受反复剪切应力产生崩裂。
①伸缩缝 如下图
图 5.2.1伸缩缝示意图
留置5mm伸缩缝, 上端开置45度V型槽口,用环氧树脂砂浆填充。
②分仓缝: 按柱距中分6×12m为一块,中间留30mm宽。
③静裂缝:混凝土浇注养护时,为防止收缩产生裂缝而人为留下的切割缝、混凝土养护不到位产生的裂缝,但裂缝已经稳定不再扩张延长,处理这类缝时,只需将缝开45度V型槽口,用环氧树脂砂浆进行修补平整即可。
④动裂缝:裂缝还处于运动的状态,并且有继续扩张、延长的趋势,处理动裂缝时,将裂缝切开45度V型槽口,在裂缝两头打直径8~10mm的孔,用弹性环氧树脂及粗径的纤维工程布进行拉合处理。
5.2.2 测量放线
1.放线前施工现场地面应清理干净,对于妨碍放线的设施及物件提前清理或转移,以保证每层放线一次到位。
2.依据基准线将需要施工的轴线及边线用墨线弹出。
3.放线结束后及时根据图纸进行自检自查工作,并报请监理及甲方验收,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。
5.2.3 底层涂布
将环氧底漆使用滚筒或橡胶刮子进行涂刷,进行封闭打底,且局部进行修平。在混合后,立刻使用适中的滚筒或刮板铺展,确保所有表面涂覆均匀。对于多孔地面,需要涂第二遍,第一遍底涂养护一夜,再在上面涂第二遍。底涂的涂刷需均匀、饱满、无漏涂、无杂质。
环氧底漆涂刷完毕后,均匀抛洒石英砂,以增强其融合性。
5.2.4 铺设分隔条
根据放样的线路,将分隔条固定在地面上,反复校正,保证分隔条(材质按设计要求,通常为不锈钢材质)和放样的线条一致,通过验收合格后,方可进行下步施工。
5.2.5 骨料铺设
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材料配比,用搅拌机充分搅拌均匀,骨料铺设后,用2米靠尺进行整平压实工作,同时进行抹平,确保平整度在2m/3mm以内。对于边角等细节难以施工的地方,由施工人员用刮板进行处理,并检查有无漏铺,必须结实、平整。
目前环氧水磨石地坪成型后的厚度设计因骨料不同而有所区别,但标准厚度设计为10mm,打磨前后厚度高差不超过3mm,完工后的平整度控制在2m/3mm以内,因此混凝土垫层的平整度必须达到2m/3mm标准。
5.2.6 打磨
1. 铺料完成72小时后,用打磨机进行打磨处理,使其骨料露出70%,边角处用手动角磨机进行打磨,同时进行平整度控制,保证3m靠尺2mm以内。精磨完成后,表面必须光滑、平整密实。
2. 打磨过程先后分为粗磨(磨头分别为50目、100目、150目和300目)中磨(磨头分别为500目和800目)、细磨(磨头分别为1000目和1500目)和精磨(磨头分别为2000目和3000目)四个过程。除粗磨中使用50目的金刚石磨头进行的第一次打磨为干磨外,其余均为带水打磨的湿磨。
3.打磨时打磨机必须左右摇摆,缓慢前行,不能停留于同一个位置打磨,以免造成局部塌陷。注意平整度检测,如有偏高部位,需重点打磨至平整度的达标。
4. 打磨顺序为:先打磨大面,再打磨分隔条、墙边、柱边等细小部位。
5.2.7 环氧灌浆
在粗磨过程中,第一次50目的金刚石磨头打磨完毕后,以及50目的磨片打磨完毕后,需要分别进行两次环氧灌浆的工作,封闭气泡孔和毛细孔,使灌浆后的表面达到平整、密实、饱满。
在灌浆前,需整理清洁地面(用大型及中型吸尘器将灰尘、颗粒物清除出去)。
配料需严格按照配比要求进行配置,并充分搅拌均匀。施工人员必须反复来回,将混合好的材料批刮在水磨石骨料上,且应饱满密实。若骨料之间空隙较大,可在第二遍环氧灌浆时加细沙灌实。
5.2.8 涂刷密封剂
用清水清洗地面并晾干后,用密封剂涂刷2~3遍,每遍密封剂的涂刷必须在上一次的密封剂干透后方可进行。密封剂的用量控制在0.05kg/m2, ,需分布均匀、无遗漏、封闭表面毛细孔,使石粒达到密实且表面达到光滑平整,清晰。
5.2.9 晶面处理
正式投入使用之前,用洗地机清洗地面,用晶面处理剂对地面进行抛光,表面光泽在60-70之间确保感观柔和舒适,24小时后可以投入使用。